用好自然环境中的水、风、光线和植被 环保生态设计助力申城绿色建筑涌现
点击次数:2017-10-09 09:07:53【打印】【关闭】
■五年来,上海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绿色设计让屋子在夏天可以不开空调照样凉风习习
开窗后,风进入房间的速度为0.2-0.3米/秒,这是体感相对舒适的风速。身处新落成的崇明生态艺术展示中心内,只开窗、不开空调,就能体会到丝丝凉意。
崇明岛全年平均风速3.5米/秒,若要“稀释”到0.3米/秒,且让无形的风遵循特定的方式、途径在建筑内外“游走”,得益于建筑师的巧妙构思,连建筑周围的草坡也是布下的机关,有挡风、促进对流之用。这是一个依循绿色设计理念、随风而筑的典型建筑案例。建筑师传递着朴素的设计观———利用好自然环境中的水、风、光线、植被,尊重自然、节能环保,建筑舒适性不完全来自于设备。
在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目标引领下,崇明区正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为富有想象力的建筑师提供广阔的竞技舞台。最好生态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
崇明生态艺术展示中心是三星级标准的绿色建筑,应用了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11项低碳建筑技术,为住建部立项的科研项目提供了实践载体,并面向公众,成为展示绿色节能技术的艺术活动场所。
“绿色建筑的通风设计重点在于随风。”该中心建筑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商业地产研究所副所长刘智伟认为,风环境是绿色建筑的特殊系统,通过分析风、导向风、利用风,努力实现建筑内部“24小时新鲜空气供应”的目标。
空中俯瞰,一座像悬浮的“一”字状绿色建筑出现了———宽20米、长100米,二层外挑3米,漂浮在周边公园的绿意之中。建筑顶部精心设计了光伏一体化组件,两侧是一层高的覆土景观,作为通风导墙将自然风顺利引向室内,其高度、角度经过严格计算,使得建筑一层的整体通风换气频度每小时可达20次,二层每小时近50次。覆土景观上方密植绿草,下方分别是机房和多功能厅,与主体之间形成4米宽的“裂痕”,使得展示馆如“机械巨兽”般破土而出,具有很强的动感和未来感。
“最好的生态建筑是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与当地环境紧密结合。”刘智伟认为,成功的生态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尽可能地利用区位、朝向、风环境、水资源、光照环境、地源资源、可再生材料资源等相关要素。他把崇明生态文化展示中心视为第二代绿色建筑作品,带领设计团队从十年前的崇明生态示范办公楼设计开始初步实践,首次提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运用“绿色本体生态设计”模式,即强调从自然元素和传统民居中汲取思路和灵感,通过利用导风墙、导风井、立面遮阳、立体绿化、降温水系等建筑手段来直接节能。建成至今,综合能耗节约75%至8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筑使用能耗的50%以上,再生资源利用率超过60%。
申城各种形态绿色建筑不断涌现
五年来,上海大力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各种形态的绿色建筑不断涌现。作为陆家嘴地区摩天大楼的收官之作,总高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集垂直社区、绿色社区、智慧社区和文化社区于一体,在规划、设计、建设和未来运营管理方面借鉴了小陆家嘴地区20多年来超高层建设经验,并在“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时代建筑理念下,对各领域尖端技术进行创造性应用,最终建设成为获得中美“双认证”的世界最高绿色建筑。
今年上半年,虹桥机场一号航站楼(T1)完成“绿色”改造,立足于既有机场建筑改造与扩建的项目特点,进行可持续设计,针对机场能耗较高、舒适性要求高等改造问题,建筑师重点推敲如何充分利用既有建筑,以及自然通风、采光和遮阳等被动式设计,营造高效舒适空间,并达到建筑低碳生态低成本运行的目的。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自2014年开始贯彻实施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上海基于城市建设领域中建设规模与建筑能耗快速增长的现状,对建筑领域绿色生态发展实施“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的方针,对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低碳发展实践区、重点功能区域内新建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不得低于70%。
市住建委透露,上海目前依托现有八个低碳实践区、七个郊区新城、六个重点功能区域,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已获得显著成果。例如,虹桥商务区、世博园区等区域的绿色建筑均已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桃浦、顾村等集中开发区域已启动绿色生态专业规划编制。下阶段,各区、重点功能区域管委会至少要创建一个绿色生态城区,全市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试点、示范城区,以点带面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去年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创下新高
近日,全面记录申城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领域发展轨迹的《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16)》对外发布。在上海,绿色建筑不仅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度逐渐增强,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像刘智伟一样积极投身绿色事业的建筑师。在全社会共同推动下,去年,上海高星级项目数量占比创下新高,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项目总数量为101个,总建筑面积757万平方米。其中,一星级项目18个,二星级项目66个,三星级项目17个,二星级以上项目占比82%。
同时,绿色建筑功能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分类,主要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工业建筑与养老建筑四大类,其中公共建筑细分为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馆建筑、学校、医院、场馆建筑、影剧院等多种类型。2016年度获得标识的101个项目中,主要以办公建筑与商品房建筑为主,占比分别为45%与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