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坚守者|环卫工王茂海守护长城33年,见证国人环保意识变迁

点击次数:2017-10-06 10:16:55【打印】【关闭】

算上今年,王茂海有33个国庆长假是在长城上度过的。扫帚、垃圾兜、长柄夹子、自制钉耙……伴着他的,一直是这些工具;20座烽火台1小时走完,地上就算有一颗瓜子

算上今年,王茂海有33个国庆长假是在长城上度过的。扫帚、垃圾兜、长柄夹子、自制钉耙……伴着他的,一直是这些工具;20座烽火台1小时走完,地上就算有一颗瓜子皮也能秒速发现,哪块砖墙上的刻痕是新增的他一看便知……这是他用33年的时间练出来的“职业病”。
王茂海55岁了,从1984年北京慕田峪长城景区开始修建,他就当起了长城上的环卫工,这半辈子的岁月,也都用来守护长城了。“现在游客的素质和自觉意识,比以前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这个“十·一”,慕田峪长城上依旧游人如织,王茂海和同事们工作任务的繁重超出日常,但他的内心是轻松欣慰的,“这几年的环卫工作,真的比以前好干了。”


10月3日,当了33年长城环卫工的王茂海,随时弯腰捡地上的垃圾,他说,这已经是他的“职业病”。本文图片 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关于长城的“职业病”
经过了前一天的细雨洗刷,10月3日的慕田峪长城之上,云淡天高,秋意飒然,同时也迎来倍增的游客。不到中午,前往游客中心的路上,已经堵起了长龙。
王茂海在7点刚过的时候就提着扫把上山了,“要赶在景区开放前打扫一遍,游客进来两个小时之后,还要打扫一遍,垃圾桶里的垃圾要保证不超过三分之二。”每天为了清洁而攀爬长城五六次,是王茂海和同事们假期游客增多时的工作常态——每人负责1公里,包括3个烽火台、2个炮台、两段步道,工作内容包括清扫、秩序维护、垃圾清运等环卫工作。
穿行在游客中间,王茂海始终低头环视着地面,随时准备弯腰,路过垃圾桶时,总要停留下来瞧一瞧——这是他打扫长城30多年所留下来的“职业病”。“节假日时产生的垃圾量比较大,一个人一天能收六七袋垃圾。” 说话间,王茂海迅速弯下腰,抠起几颗塞在墙角缝里的瓜子皮。
慕田峪长城景区环境管理部经理赫金林介绍,为了保证长城上清运下来的垃圾日产日清,景区专门在游客服务区附近租了一块地,用于放置地箱存放垃圾,每年还要另外花费10万元的垃圾清运费,“‘十·一’期间,每天几乎要产生两三吨的垃圾,必须确保当天清运完毕。”

 


俯瞰慕田峪长城。
爬上慕田峪长城,需要乘坐缆车抵达14号烽火台,通常,环卫工们运送垃圾也要乘坐缆车下山,但节假日时,排队乘坐缆车的游客太多,为了不影响大家的游玩体验,长城上的环卫工们只能挑着垃圾从步道上步行上下山,每一趟往返,要走上近6公里,1小时20分钟。但就算负重,王茂海也走得比游客们都要快。来慕田峪长城的游客中,有不少都选择徒步攀爬, 55岁的王茂海,速度完全不输他们,其中不乏外国驴友。
慕田峪长城建于公元1368年,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此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畿的军事要冲,有正关台、大角楼、鹰飞倒仰等著名敌楼。不仅如此,慕田峪长城处于群山环抱之中,植被覆盖率高达96%以上。赫金林说,护林防火和控烟,也是环卫工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曾有游客把烟头扔进城墙外的林子里,烧着了半条沟,加上是春天,天干物燥风又大,过火范围扩散了差不多二三百米,那次我们整个部门都上阵扑火,烟很浓,几乎看不到对面的人,火扑灭之后,我们脸都熏黑了,嗓子里呛着的烟,好几天都没散,连呼吸都是一股子浓烟味儿。”
王茂海心疼烧毁的那片林子,“离城墙很近很近了,还好没烧到。”因为这样,慕田峪在城墙外沿的8米范围内,修了防火道,环卫工们的工作任务,又增加了几项——防火道内的垃圾与落叶必须及时清空,同时要负责控烟。


王茂海随时弯腰捡地上的垃圾。
过了中午,游客量到了一天的峰值,长城的步道边上,几次碰见吸烟的游客,原本不善言辞、时常语塞的王茂海,冲过去劝阻时却丝毫都不含糊:“这里是控烟景区,为了护林防火、保护长城,请把烟熄灭!”
继续下山,低着头瞧地的王茂海,一下子发现了烟头,蹲下捡起,攥在手里,叹口气,“每天差不多都要劝阻几十次,虽然不是每次都管用,但绝大多数游客都是配合的。”
从“你就是干这个的”到“不好意思我会注意”
王茂海出生在慕田峪村,这么多年,一直就生活在长城脚下。长城对他而言,不只是一道风景、一个珍贵文物,更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我就是爬着长城长大的,我看着它一步步变好,它看着我一年年变老。”1984年时,慕田峪长城景区开始修建,村里的集体土地实现流转,22岁的王茂海果断选择了参与长城景区的维护工作,“我是个农民,没啥文化,只能干一些保洁、保卫工作,但是我有这份决心,怎么说呢,我觉得守护它,就和守护我自己家是一个样的。”
这一干,就是33年。王茂海从小伙子,变成了老师傅,走完20座烽火台的速度,也从年轻时的40分钟延长到了1个小时,但他守护长城的任务始终不变,“因为慕田峪长城的特殊性,我们的清洁工具只能是扫帚、夹子、钩子这几样,从城墙上向下清运的方式,只能肩托背扛,这是三十年如一日的。”
但王茂海也用33年的时间,见证了一场欣喜的变化——透过这么多年的环卫工作,看到国人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必须用铁丝把垃圾桶钳在树上,不然垃圾桶就会被人扔到山下,树下、草坪上垃圾成堆。”还有城墙上的那些“×××到此一游”,每增多一处,王茂海就像心头被多刻一刀,“每回新发现墙上被人刻字,我都会郁闷好多天,怪我自己看不住。”
“以前做环卫工,确实会被不少人看不起,有的人眼见着我在打扫,垃圾桶就在旁边,他却偏偏要扔在地上让我去扫,甚至还当着我的面扔到城墙外面去。”王茂海说,他去劝阻过,但是被“怼”回来的那些话,让他心很凉,“有人白了我一眼,说‘你不就是干这个的吗?我不扔垃圾给你扫,你早就下岗了’。”
最让王茂海上火的,是那些在长城上边走边嗑瓜子的人,“劝他别扔,不仅不听,还嗑的更起劲儿,我没办法,只能跟他屁股后边扫一路,直到他嗑完。”
转变发生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后。“2001年申奥成功,2008年奥运会,2014年APEC会议,这是几个变化节点。游客们的素质和环保意识,真的在一节一节地增强。”看着眼前自觉把垃圾扔进桶内的游客,王茂海说不出的欣慰,“他们随手丢在地上,我立即过去清理好,他们看到了,会主动向我道歉,说‘不好意思我会注意’。”不仅如此,在城墙上偷偷刻字的人也几乎没有了,嗑瓜子的也会自己把皮收好。
“现在的长城环卫工作,比以前好干太多了。长城在一步一步地变好,谢谢每一位游客。”抚摸着墙砖的王茂海,远眺绵延山端的长城,眼角的皱纹里,夹着自豪的笑意,“秋天的长城,是四季中最美的。”
 

浏览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