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担使命 绿色发展迈征程
点击次数:2019-09-30 12:32:54【打印】【关闭】
夏秋之交,层林尽染,穿梭于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梅州,仿佛置身绿色“氧吧”,清新纯净的空气,令人心旷神怡。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连续5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牢树绿色发展理念,厚植绿色优势,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令人民群众对宜居家园的美好愿景一步步变得丰满。
补齐生态短板 夯实环保基础
10多年前,位于梅县区雁洋镇、丙村镇交界的称子岌山,受到明珠冶炼厂排放物的污染,导致长期荒山秃顶。为了尽快让污染山地复绿,政府果断关闭工厂,切断污染源,对山体进行生态修复,造林3549亩。如今,称子岌山的造林树木郁郁葱葱,复绿还民。称子岌山从开发污染到实现绿色蜕变,映射了梅州近几十年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的历程。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乱砍滥伐、矿产开发等行为,让梅州的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山林间水土流失严重,出现“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的状况。随着城镇化发展,生活污水无处理排放,工业污染气体、污水排放无监管等问题慢慢显现。
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一直伴随着梅州。二十几年来,梅州的环保意识也在发展中不断向前推进。20世纪90年代,广东珠三角地区开启了一轮产业升级,一批企业从中外溢到周边城市。梅州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城市,却宁可牺牲部分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禁止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落地,也要保住这碧水蓝天美丽生态。
30多年来一直耕耘在梅州环保领域的罗颂伟表示,梅州地区真正的环保理念和环保工作是在近十几年社会发展历程中才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环保工作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要补齐生态短板。”罗颂伟表示:“首先要消灭或控制污染源,对已经形成的水污染、大气污染进行治理。此外,我们的环保基础设施和法制需完善以防止新增污染,这样才能有效夯实环保基础。”
打赢三年攻坚 完善治理机制
把巡河发现的问题上传“广东智慧河长”App、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巡河记,根据监测数据为母亲河保护措施提出治理建议……黄敏文不仅是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教授,还是韩江首批“民间河长”、梅州市首批“专家河长”之一。从2018年底算起,黄敏文“上岗”河长已有近一年的时间。像她一样的河、湖长,梅州已经有5534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梅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成立了梅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制定实施了《梅州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一场聚焦现代发展更高需求的水、气、土污染防治战役轰轰烈烈地展开。
为更好守护水环境,我们搭建起了五级河长体系,让江河、湖库“河长制”实现了全覆盖。通过实行定期巡河制度,和开展“五清”专项行动,每月实行主要考核断面水质监测预警,建立了治水长效机制。还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编制实施了《韩江上游跨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2015-2025年)》,致力于深化跨界流域联防联治联控。
针对城市大气,我市颁布了《梅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督导建筑工地落实扬尘管理“六个100%”要求;完成了生物质锅炉和“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开启了几十项环保专项行动。与此同时,我市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土壤和固废污染防治。完成140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达96.79%,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
在制度体系上也不断健全,特别是在责任挂钩上,突显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我市制定实施《梅州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办法(试行)》《梅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试行)》,并出台《梅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及配套文件,建立了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着手编制“三线一单”,严格项目环保准入。
厚植绿色优势 筑牢生态屏障
一直以来,梅州都是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1985年,梅州积极响应广东省“十年绿化广东”号召,认真实施“希望在山”和“生态梅州”的发展战略,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全市1800多万亩山地披上了“绿装”。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狠抓“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努力建设生态功能区,争当绿色发展引领者,全面筑牢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屏障。目前,全市的森林总面积达117.0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已从1985年的36.1%提升至2019年的75.06%,森林覆盖率跃居全省前列。
2015年,我市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把创森作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的重要抓手,不断扩大绿色空间,努力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事林业工作近30年,市创森办常务副主任张冬生对梅州的“绿色文章”如数家珍,他认为,梅州的“绿色文章”体现在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资源利用三大方面。他介绍,创森期间,梅州结合新一轮绿满梅州和“美丽梅州·美好家园”大行动,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工程,还结合义务植树活动,动员全民参与植树,全市累计完成绿化造林3.831万公顷,森林抚育20.962万公顷。
变生态为经济 走绿色发展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的发展思路连续多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起。今年召开的市委七届六次全会,也提出要推动“六争六补”,实现新发展。其中第一个“争”,便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如何充分挖掘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和生态文化特色,因地制宜设计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发展方案,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实现区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双提升,成为历史交给梅州的新时代功课。
近年来,梅州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烟草、电力等六大支柱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一批文化旅游、互联网技术、体育休闲、健康养生、林下经济等绿色低碳、高附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接连落户梅州,形成了绿色发展的“梅州速度”。
绿色兴业,绿色助农。在被称为“世界长寿之乡”的蕉岭,蜜粉源植物丰富,为该地发展养蜂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去年底,蕉岭的养蜂业规模已经发展到7万群左右,蜂农有2800户,产量达3000吨,养蜂业已成为当地特色产业,拓宽了农户增收致富的路子。除了林蜂、林果、林药、林菌及铁皮石斛、红豆杉等林下经济,生态旅游也成为我市一大特色,2018年全市旅游总人数达46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504.31亿元。梅州在今年6月出台《梅州市城市花景建设总体概念规划》和《梅州市城市花景建设重点项目详细规划》,提出把梅州打造成为“城乡一体全域花园城市”,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经济发展再下一棋,谋划高水平高质量绿色发展新篇章。
小故事
丰顺电声:
从污染关停到百亿产业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丰顺县汤坑镇便出现了喇叭小作坊,由于早期丰顺县电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噪音污染、废气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电镀、线路板、喷涂行业均是电声的配套产业,均属于污染较大的行业。在2010年前,电镀行业盛行,县内有大小电镀企业28家,废水、废气未经有效处理便直接排放,“散、乱、污”问题突出。
2010年,电镀企业污染问题被广东省环保厅(原)、监察厅列为“十大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挂牌督办。丰顺县委、县政府将电镀企业污染整治工作,列为全县重点工作之首,拉开了电镀污染整治的攻坚战,依法强制关停了22家低端落后的电镀企业,并对保留下来的培英、泰昌等6家企业的自配电镀车间进行整改,完善了污染物治理设施,实现了清洁生产。 如今,电声产业已成为丰顺县的传统支柱产业,成为当地的“三大百亿产业”之一,全县现有大小电声企业644家,产品远销海内外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电声科技小镇的创建,丰顺县将继续加快电声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发展,推动电声产业迈向中高端、做成大产业,力争5年内实现产值200亿元,朝着“中国电声之都”和“国际声谷”的目标大步迈进。